小行星,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,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。
虽然叫做“小”行星,但是只是相对于我们知道的其他星球,例如火星水星等等,但是一旦和地球相撞,小小的体积带来的灾难很可能是毁灭性的。
01
截至2018年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127万颗小行星,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,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公里。
到1990年代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,但2000年在柯伊伯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,比如2000年发现的伐楼拿(Varuna)的直径为900公里;
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(Quaoar)直径为1280公里,2004年发现的厄耳枯斯的直径甚至可能达到1800公里;
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(小行星90377)位于柯伊伯带以外,其直径约为1500公里。
根据估计,小行星的数目应该有数百万,详见小行星列表,而最大型的小行星开始重新分类,被定义为矮行星。
2019年10月16日,一颗小行星从地球上方掠过,与地球进行了115年来“最亲密的一次接触”!
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近地天体研究中心(CNEOS)称,这颗名为“2019 TA7”的天体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地方与地球“擦肩而过”。
小行星撞击地球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吗?其实它的频率远远高于我们的认知,有时足以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。
本周,NASA小行星追踪部门再次发出警告:一颗直径约200米的巨大太空岩石正在以124900米/秒的速度向地球飞来,并于北京时间2020年2月29日(周六)早晨8:29飞抵地球上空,这引起了天文学家的重视。
美国宇航局的小行星追踪雷达已经证实,这颗巨大的太空岩石被命名为“Asteroid 2015 BK509”,直径约200米,相当于4个足球场那么大,目前正以“近距”轨道慢慢接近我们。
科学家估计,在接近过程中BK509将以大约124.9公里/秒(44,964公里/小时)的速度高速飞行,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性。
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国宇航局近地天体研究中心(CNEOS)正在密切追踪BK509。当小行星受到引力作用进入到太阳的1.3天文单位(AU)内,就被称为近地天体。
NASA研究人员警告称,行星的引力拖拽有时会改变小行星的飞向轨道,导致其直接撞击地球。
预计BK509将在本周六将以0.04792天文单位(AU)的近距离威胁地球。
科学家表示,小于25m的太空石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基本完全燃烧,几乎不会对地面设施造成破坏。
但如果直径在25-1000米间的小行星撞击地球,将有可能对撞击区域造成局部破坏。而任何超过1000米的物体撞击地球,都有可能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。
任何距离地球750万公里内的快速移动天体都被视为“潜在危险”,而确定小行星的大小、形状、质量、组成和结构,将有助于我们提早预知风险。
值得注意的是,对普通人而言,天文学上的“近距离”——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公里,可能与我们的认知相去甚远。
地球处在数万颗小行星的包围之中,这些小行星的轨道复杂多变,所受影响因素甚多,撞击地球更是不可避免的。
过去的100年里,地球至少三次被有记载的大型天体撞击,引发的灾难包括火灾、海啸甚至地震。
要知道,任何一次撞击对脆弱的地球而言都有可能是灭顶之灾...
虽然小行星撞击威力与大地震、严重气象灾害等不相上下,但它是人类可能避免的重大自然灾害。
危险小行星处于天文专家监控下,能够精确预测小行星的飞行轨道。
在撞击即将到来时,也可以用相应的方法改变小行星轨道。
首先就是用机械力改变轨道,即发射人造天体到太空后,把它调整到和小行星平行,并使两者的相对速度为零,然后用机械力推小行星一下,它就会改变轨道了。
其次还可以用改变颜色的方式以改变小行星轨道。如果原来小行星是灰的,可以将它变成纯黑,物体的颜色可决定吸收热量的多少,轨道也会随之改变了。
再次,爆炸法也可以实现小行星轨道的改变。对于组成元素是铁质的、结构结实的行星,可以利用导弹或是核装置对其进行攻击,理想的状态是将它炸成一分为二的两部分,这样质量就发生了变化,轨道也就跟着变了。
最后就是通过给小行星安“太阳帆”,即在小行星体表面上安装一台大型火箭发动机,
希望咱们地球这次 能够躲过这个劫难, 2020人类可以过得安稳一点!
|